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最新部署!又一所大学来了,已完成注册!将培养有志改变世界的领军人才

深圳梦 2021-10-08
 

在你还在关注深圳10+1区将进入大规模建校时,不经意间,深圳又一所大学落地,这就是深圳速度!
根据深圳市委决策部署,深圳探索设立了全新机制的深圳创新创业学院,致力于把学院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产学研资用和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目前学院已完成注册,下设”零一学院“和科创学院,预计今年七月份将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继深圳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落户坪山之后,目前全新机制的创新创业学院的永久场地也选定坪山区,临时过渡场地也已启动装修设计工作。据悉,全新机制的创新创业学院是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的重大标志性项目,是推进坪山全面发展向高质量迈进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学院并不是完全颠覆当前的教育体制,相反,是对教育体制的延伸和补充,初期设立了“创新学院-深圳零一学院”“创业学院-深圳科创学院”两个独立又相容的学院,分别由郑泉水院士和李泽湘教授领衔。
据深圳梦了解,创新创业学院目前规划六大创新塑造全新机制:以问题为导向的全新人才培养体系;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工科”全新教育体系;独立相容的新品类教育模式全新集群;兼容现有高等教育招生体系的全新选才机制;探索向中小学延伸的全新早期选培机制;“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全新教育-创新闭环生态。



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深圳方案来了

深圳创新创业学院完成注册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而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探索,有可能会有一种全新的深圳方案。

3月23日,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郑泉水院士在深圳市人才研修院发布了一个大消息:


立足于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十余年经验而创办的“零一学院”,今年暑期将开始在深圳开展暑期学习和科研实践计划项目选拔培养,面向全国的大学、中学招收综合优秀且具有突出创新潜质及特长的学生,致力选拔和培养有志于用科学和技术改变世界的领军人才。



当今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的极端重要性,国内经济结构又面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才是根本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我国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主流教育模式还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能力严重不足,而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却与日俱增。“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灵魂拷问,仍然有待通过创新求解。
如果说清华大学“钱班”是一流高校破解“钱学森之问”的率先探索,能否将高校和企业创新优势结合起来向“从0到1”的源头创新发起冲击,则是“零一学院”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另一种方案,这种方案选择在深圳“试种”,因为深圳这块改革“试验田”,会给任何可能提供适宜的土壤。
先来看看郑泉水教授的咖位,和他所长期致力的清华大学“钱学森班”。


(郑泉水)郑泉水郑泉水,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与微纳米力学专家。2009年起担任清华学堂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2010年起担任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创办主任;2018年起担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创办所长。
郑泉水在1980-90年代创建了完整的本构方程张量函数理论。新千年后开创了结构超滑(指两个固体表面全接触滑移时摩擦几乎为零、磨损为零的状态)理论与应用技术,并致力于拔尖创新型学生的培养。在这些领域,他于2004和2017年两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18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钱学森班”钱学森班作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之一,于2009年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以郑泉水为首席教授的“钱班”,走上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清华大学以钱学森力学班为试点,探索“大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钱班”实现了对课时的大刀阔斧的改革,“钱班”没有明确设定专业方向,只给出一个专业领域,多学科前沿交叉拔尖创新培养,在全校学生中用科学有效的“五维评价体系”进行选拔,在清华园中首先实现了专业选择和选人范围的“无界”。
在开放、多元、共享的教学氛围中,创办十余年的“钱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人才范例,培养了一批在力学和工程前沿交叉领域极富创造力、极富创新潜力的学术英才,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突破性、卓有成效的大工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获得了高度声誉。




从“钱班”理念发展而来的深圳零一学院,由郑泉水院士领衔创办,其创建宗旨,就是以“清华钱班”历经十余年探索实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发展一个面向社会开放的贯通式创新培养体系,抓住“从0到1”级别最前沿的产业大问题,汇集一大批“不安于现状”的创新苗子,与全球顶尖大师一道探索未来,创建一所无边界的创新大学,在顺利通过正常学业的同时,激发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发展科研创新能力,成长为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卓越人才。



郑泉水院士说,“钱班”创建初期,他就已开始思考,如何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形成范式推广出去,如何走出清华,面向全国,让进不了清华或者考不上大学的怪才、鬼才、偏才,其潜能也能被发现、被激发,成为被社会公认的创新型人才。“钱班+”的概念在他脑海里酝酿而生。



郑泉水非常推崇卢瑟福教授所领导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成立于1871年的卡文迪什实验室,是迄今全球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30多位)的实验室。
郑泉水的想法是,“钱班”的生源全部来自清华,但未来的“爱因斯坦”“乔布斯”“任正非”们在现在的高考体系下,很难进到清华。他的设想是,建立一个开放创新学院,真正聚“天下英才”而育之。
零一学院就是这样诞生的。郑院士希望清华大学和深圳一起做这个事情,构建一个依托多个大学组成的网络,吸引这么一批极富创新潜质的学生,由各高校和开放创新学院共同培养,打造中国的“卡文迪什实验室”
“在中国走向创新强国的道路上,一定是要在普遍的创新‘高原’上出现创新‘高峰’,全民的创新素质尤为关键。”
现行教育体制模式解决了基础教育公平性问题,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应试教育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式,打压了学生的好奇心。
零一学院创立初衷就是与现有高考模式实现强有力融合,让每个人的潜能和创新天赋得到充分绽放。同时立足于清华大学“钱班”十余年的成功经验之上,创建零一学院这所“大钱班”,下沉至高中阶段,面向全社会实现创新教育的公平,探索全球顶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范式。
零一学院模式的到来与今天的深圳不谋而合。
深圳正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为契机,致力于更多“从0到1”式的源头创新。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无论是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还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深圳今天对前沿科研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深圳有诸多正在勇闯无人区的企业。要破解教育与产业脱节问题,真正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采用多学科交叉灵活、个性化培养合作,以顶尖大学+顶尖企业模式研究前沿学科前沿专业和面临重大挑战性的科技问题,集聚了一批这样顶尖企业的深圳是在合适不过的土壤。
深圳对高等教育的探索创新从未停止。无论是最早的大学城建设、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试验还是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合办高等教育,这个年轻的城市希望借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教育的弯道超车,培养与需求更贴合的高端前沿人才。
小编了解到,深圳探索设立全新机制的深圳创新创业学院已完成注册,预计将在今年7月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零一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创办的科创学院,将作为深圳创新创业学院下设的两个学院。
学院将用最国际化的视野、最开放的理念、最创新的机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创新企业的协同联动,积极构建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国际化的选才体制,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产学研资用和创新人才聚集的高地。(深政观察)


率先!全新机制的创新创业学院在坪山布局



近年来,坪山率先构建全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立足产业、聚焦转化、面向国际、全域创新”的创新生态体系。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上先行先试之际,坪山和市人才局、市教育局高位布局全新机制的创新创业学院,旨在培养拔尖创新创业青年人才,聚力打通创业家和科学家通道,着力培养兼具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拔尖人才。目前创新创业学院的永久场地已经选定坪山区,临时过渡场地也已启动装修设计工作





让创新创业相辅相成



全新机制的创新创业学院是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的重大标志性项目,是坪山区委区政府高站位决策、强决心落实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坪山全面发展向高质量迈进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学院并不是完全颠覆当前的教育体制,相反,是对教育体制的延伸和补充,初期设立了“创新学院-深圳零一学院”和“创业学院-深圳科创学院”两个独立又相容的学院,分别由郑泉水院士和李泽湘教授领衔。






郑泉水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郑泉水是国内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的知名专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钱学森之问”的探索,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为此,郑泉水创办了清华大学力学系“钱学森力学班”,亲自遴选教师、学生,研究开发课程,该班已成功运作十多年,成绩显著。



郑泉水领衔的零一学院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与人才优势,依托深圳市、大湾区在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方面的集群优势,围绕科技前沿领域重大问题和产业重大需求,以开放创新的机制体制创新为突破,构建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牵引“从0到1”的基础理论、基础技术突破。






李泽湘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AI Lab研究员、IEEE Fellow、松山湖机器人基地董事长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是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发起人,成功孵化了固高、大疆、李群自动化、云鲸智能等一批行业龙头、独角兽企业,他长期从事新工科教育研究,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在培养大学生技术创业,研发市场受欢迎的智能硬件产品方面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

由李泽湘领衔的科创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者素质(设计思维、科学方法和企业家精神)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从市场和客户调研入手,发现和定义问题,掌握用跨学科知识和技术、团队合作、各种软硬件工具与制造技术快速迭代和优化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一个个项目课程,使得学生成为极具潜力的科技创业者。


两位专家

一位侧重“创新人才”科学家的培养

一位侧重“创业人才”创业家的培育

两者相结合

促进创新创业相辅相成

为如何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六大创新塑造全新机制



1


以问题为导向的

全新人才培养体系


零一学院突破孤岛式、被动式、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对“钱学森力学班”十多年实践模式进行升级,以深圳的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引入全球顶尖创新教育资源,集中开展面向前沿挑战性问题的进阶式学习和科研创新实践,形成灵活开放、多学科交叉、个性化培养、全周期指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乃至全球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领域先行示范。



2


以需求为导向的

“新工科”全新教育体系


科创学院突破传统工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困境,将“新工科”建设理念和模式与深圳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产品定义为目标,培育一批发明原创技术的“学院派”创业者,发挥教育投资基金的早期扶持和创投联动作用,打造从创业人才培养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再到新经济培育相辅相成的全生态系统,引领新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深层次变革。



3


独立相容的新品类

教育模式全新集群


两个学院内部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开放平台,全球顶级顾问专家、导师和学生基于项目合作自由流动,推动基础研究与产品研发两端深度融合、协同升级,真正实现“科学家”和“创业家”自由转换,促进科学研究“沿途下蛋”,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双子星座”。同时,创新创业学院与在坪山布局的市医学科学院、深圳师范大学协同联动,吸引全球顶尖教育科技资源进驻,实现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集群持续迭代和传播推广。



4


兼容现有高等教育

招生体系全新选才机制


创新创业学院通过与清华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联盟单位建立合作培养模式,形成教学资源、培养平台和师资队伍的共享,并逐步探索宽敞口的人才甄选及以创新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在不打破现行高考体制的前提下实现“依能力择优”选才育才。



5


探索向中小学延伸的

全新早期选培机制


创新创业学院在高等教育成功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向基础教育延伸,探索现行教育体系在人才种子期培养环节的“先天不足”问题,对全深圳乃至全球范围具有原始创新潜力的人才苗子进行深度发掘、主动筛选、引导式培养和定期分流,促进人才苗子及早根植深圳汲取养分,最终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就反哺。



6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

全新教育-创新闭环生态


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创新创业学院办学,不断调动知名企业、科研平台、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的能动性,探索设立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金会,汇聚全社会优质资源共同支撑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开放网络。



在坪山,先行先试有空间



坪山是深圳未来产业发展的试验区

土地空间尤其是连片的产业空间较为充足

可为该项目后续发展提供

丰厚的产业承载和可持续的空间保障


目前,过渡校区确立在坪山高新区产学研基地内,面积约2万平方米,初步满足创新创业学院未来几年在本科生、研究生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培养以及国际夏令营、科创训练营教育培训要求。



为保障过渡场地使用,坪山正加速对产学研基地片区的改造提升,按照功能齐备、设施一流的标准,努力在短期内打造出在坪山高新区具有可显示度的国际化产学研综合体。


该综合体以坪山高新区产学研基地为核心,结合连展工业园和城投智园项目,统一连片设计布局规划,定位为“科研教育核心园(产学研基地)+项目孵化延伸区(连展)+企业加速拓展区(智园)”三位一体、上下联通、紧密衔接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高地,构建“研发+生产+生活+生态”四重功能复合、设计感十足、国际化程度高的产业空间和闭环创新生态,形成坪山高新区标志性、国际化的亮丽名片。


深圳市已先后在坪山布局深圳技术大学、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同时正在谋划建设深圳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将与深圳技术大学的新工科建设紧密联系,成为后者的重要实践培养基地;与深圳医学科学院在基础研究方面相互支撑,推动前沿生物医药技术转化;与深圳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遥相呼应,传播推广深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也有助于为深圳乃至全国培育储备一批懂得创新、以教授带动创新的卓越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坪山区生物医药企业达到660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企业31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企业1241家。随着全新机制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全新机制的创新创业学院相继落户坪山和在坪山建设全新机制的深圳师范大学的谋划布局,当前坪山已显现出高教资源叠加产业资源的集聚效应,将打造新医科、新工科、新师范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形成独立而又相容的新品类教育模式全新集群。


来源:坪山融媒体中心、坪山区科技创新局、坪山发布


延伸阅读


郑泉水院士专访:

从精深学习、到学术追梦、到创新教育



郑泉水,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于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儒雅、健谈、幽默、风趣。
作为学者,他把科研推到巅峰;
作为师者,他把育人做到极致。
成功者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又有与众不同的特质。
郑泉水的相同与不同从这里开始……

求学:精深学习,一学期突破一门课



大学时期的郑泉水教授


郑泉水出生在江西抚州金溪县的一个小镇,家傍江西第二大河——抚河,由于交通闭塞,物资缺乏,郑泉水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了能为家乡修一座桥。

1977年恢复高考给郑泉水燃起了希望。虽然缺少复习材料,化学、英语这些科目基本没怎么学习过,数学也只复习了几何,但凭着总成绩,郑泉水还是幸运地被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录取,攻读土建专业。

入学不久,郑泉水就得知自己入学成绩很差,不少同学是从老三届上来的,基础非常扎实。一次机缘巧合下他阅读到《爱因斯坦传》,爱因斯坦首次大学入学考试失败;大学期间把还没有列入物理课程体系的Maxwell电磁场论搞得很透,理解甚至超过了老师;大学就发表论文等经历,极大地激发了郑泉水,并影响了他数十年的选择和坚持。郑泉水心想,所有科目一起追肯定不行,毕竟能力精力有限,一学期主攻一门课,一门一门地把基础补上来,这种方法是最可行的吧?

就这样,大一数学、大二物理、大三力学,郑泉水按照一学期精深学习(大部分为自学高难度内容)一门课的节奏,在目标引导下长驱直入,通过自学提前考试或老师特许免除考试的方式,完成了大部分与数学、物理和力学相关的主干课程。

当时未加多想,郑泉水后来发觉,其实这就是精深学习的方法。郑泉水表示,一段时间的精深学习下来,受爱因斯坦经历激励,他把兴趣点放在了以建立力学公理化体系为宗旨的“理性力学”上,大三便自学完成了研究生都认为高难度的“张量分析”和北大郭仲衡先生的“非线性弹性理论”。

1981年,读大三的郑泉水在《江西工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而当时整个工学院发表过论文的老师寥寥可数。

科研:先做到极致,再开创一个方向




郑泉水教授主持第二届国际超滑学术会议(2019)

郑泉水从1982年大学毕业留江西工学院任教,到1993年调入清华大学担任教授至今,在科研道路上,已经走过了近40年时间。这近40年,郑泉水把它分成前后各20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创建了一个理论体系,第二阶段开辟了一个技术领域。”郑泉水说。

大学毕业后,郑泉水依旧选择继续在“张量理论”上深挖。他报考了北京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的研究生,但因政治不及格没有考上。幸运的是,北大的郭仲衡院士很欣赏他,破格录取,让他以在职硕士进修的方式继续深造。1989年,他直接申请了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黄克智院士。1990~1993年,他继续前往英国、法国和德国做访问研究。

郑泉水回忆,2000年前他创建了研究各向异性和非线性力学的关键基础,即现代张量表示理论的完整体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本人则利用对张量尤其是高阶张量的独特技能,解决了若干长期困惑学术界的难题,如140多年没解决的连续介质力学Cauchy平均转动难题和困惑细观力学40年的基石性难题----非椭球夹杂Eshelby问题等。2004 年,郑泉水作为第一获奖人以《张量函数表示理论与材料本构方程不变性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方向把它做到极致,站在高处,你就会有不同的视野。”郑泉水表示,对“张量”的研究他已经达到国际顶端,当你站在顶端时不仅能接触到这个领域最优质的资源,还能获得勇气和自信,给你的继续研究奠定基础。如果说郑泉水的前20年是围绕着“张量”,那么后20年,他的方向就转到了结构超滑。

当他还沉迷在对“张量”顶峰的修修补补时,他的师友、英国皇家学会会员A.J.MSpencer的一席话唤醒了他:“泉水,‘张量’已经被你做封闭了,你为什么还做?”从1998年起,郑泉水开始思考下一个研究方向的问题。这个转折具有巨大的挑战和风险,是从理论研究到实验研究,是从解决已知难题、创建系统性理论,到进入未知“不可能”,开辟和定义技术新领域。

2000年郑泉水闯入了当时还不存在的纳米力学;两年后,郑泉水终于逐渐找到并聚焦到了他真正的长期研究激情:结构超滑(即固体接触“零”摩擦、零磨损)技术。这是一个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技术,据统计,全球约1/4的一次性能源因摩擦而损耗,约80%的器件失效由磨损而引起,摩擦磨损可能导致无法发明创造出很多微纳器;结构超滑为革命性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在郑泉水之前,人们认为不可能实现微米尺度及以上尺度的结构超滑。2008年,郑泉水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实验观察到了微米尺度结构超滑;2012-2013年,郑泉水团队证实了微米至厘米结构超滑的存在,从而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有关认识。

2017年,郑泉水作为第一获奖人以《范德华层状介质的滑移行为和力学模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郑泉水等教授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跨尺度的结构超滑和超低摩擦”的展望综述,再一次表明了其在结构超滑的引领地位。2019年,深圳市和清华大学设立了全世界第一个结构超滑技术研究所,致力于催生基于结构超滑技术的革命性产品,尤其是应用极其广泛的超滑微开关、微发电机、微机电系统、微传感器、下一代存储器等等。

育人:“钱班”十年,把学研方法传下去




郑泉水夫妇等与钱班同学野营(201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整个1980年代,郑泉水受到了杨德品(南昌大学)和黄克智(清华大学)等多位老师极大的鼓励和帮助,从此许下了重视人才培养的一生心念。进入新世纪后,作为清华老师,最让郑泉水魂牵梦绕的是育人,尤其是他耕耘了十年的“钱学森力学班”。

郑泉水表示,因为爱因斯坦,他学习和了解到犹太人的教育,发现自己的学习和科研方法和犹太人的教育十分相似——帮助小孩发现他最喜欢的东西,然后给他最好的资源,找最好的老师。

1993年调入清华任教后,郑泉水发现一个问题,清华的学生极聪明,却不够主动,缺少研究的激情。对科研没有兴趣,肯定出不了好成果。为了改变这种情况,2002年,从未想过从事管理工作的郑泉水主动请缨当了固体力学研究所所长,想通过研究所的教学科研实践,探索出一条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和创新学习的路子。

2009年,在研究所教学实验的基础上,他找教授们商讨,向校领导建议进行一次改革,在学校的层面建立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恰巧清华正在酝酿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简称“钱班”)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作为“钱班”首席教授,郑泉水担负着制定“钱班”培养方案、组织协调项目实施的重任。郑泉水希望,“钱班”的学生能用大一、大二两年的时间,矫正原有的应试思维,学精学深学专基础课;大三开始能用问题带入的方式展开通过研究学习;大四能在全球性平台上得到交流和锻炼。

经过6年的实践,“钱班”实现了对课时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我们的课程设置是6个学期18门核心课程,也就是一个学期三门核心课。但是,我一直鼓励学生每学期精学一门。”郑泉水认为,学好一门课不仅要把书从厚学薄,要学成几页纸,甚至学成一张图。

当然,找到好导师也非常重要。郑泉水认为,一个不好的老师,会扼杀一个学生的创造力。所以,“钱班”的导师在全球精挑细选,邀请那些有教育理想、能够呵护学生创新思维、真正想帮学生找到自己兴趣和学习科研方法的大师。

2019年已是“钱班”十年。让郑泉水很欣慰的是,在“钱班”上百位来自全校、全球的志同道合老师共同努力下,“钱班”培养了一批在力学和工程前沿交叉领域极富创造力、极富创新潜力的学术英才,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突破性、卓有成效的大工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获得了高度声誉,于2018 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对2013级学生胡脊梁印象深刻,他专攻于细胞力学,为了完成一篇论文,他一年时间学了20门研究生的课程。这个学生在‘钱班’成绩一般,但是他用论文一样可以证明自己,最后,MIT、斯坦福,加州理工都给他发来了Offer。” 郑泉水说,这是他潜心“钱班”培养最受启发的案例之一。

未来:做最懂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家



郑泉水教授和学生们在一起(2019)

“钱班”的教育实验对郑泉水来说只是开始,几年前,“钱班+”的概念在他脑海里酝酿而生。

郑泉水非常推崇卢瑟福教授所领导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成立于1871年的卡文迪什实验室,是迄今全球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30多位)的实验室。

郑泉水的想法是,“钱班”的生源全部来自清华,但未来的“爱因斯坦”“乔布斯”“任正非”们在现在的高考体系下,很难进到清华。他的设想是,未来建立一个开放创新学院,真正聚“天下英才”而育之。现在,他已经开始和一些教授探讨这个想法,争取清华大学和深圳市一起做这个事情,构建一个依托多个大学组成的网络,吸引这么一批极富创新潜质的学生,由各高校和开放创新学院共同培养,打造中国的“卡文迪什实验室”。

在获得院士的荣誉不久,另一荣誉“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随后而至。作为学者和师者,这些荣誉,不仅代表了郑泉水潜心科研和教学的从前,也代表了他科研和教学的新起点。


来源:清华新闻网学生记者 张同顺 摄影:杨敏



一个大疆和一批“大疆们”路在何方?

“创业教父”李泽湘这样说


从最知名的大疆
到近年业界翘楚云鲸智能
再到略有所成的逸动科技……
多年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
推动和支持了大量学生创业
最近,李泽湘又有了新身份——
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

李泽湘


“大疆和汪滔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一个大疆和一批‘大疆们’路在何方?”“粤港澳大湾区‘硅谷’的AB面是什么?”“深圳科创学院的创新点在哪儿?”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
深圳特区报·读特新闻客户端记者
与李泽湘面对面
进行了一场访谈……
一起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香港宣布发展“世界新硅谷”!“香港+深圳+东莞”将引爆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硅谷”的AB面

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更被称作大湾区“硅谷”。早在1999年,李泽湘就看中了深圳的优势,并在这里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经过40多年的努力,深圳不仅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最系统的供应链体系,还积聚了各种创新创业要素,整个科创生态呈现出非常良好的势头。” 虽然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活了多年,李泽湘的普通话仍夹带着湖南口音,他说,深圳不仅有草根派创业者,也有学院派创业者,这两个群体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携手同行、协同发展。深圳的科创生态系统不仅为大湾区的创业者,也为全球创业青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想创业的人会第一时间选择深圳,并利用深圳的环境来实现他们的梦想,这是我觉得非常可喜的一个局面。”李泽湘感慨道。

“任何发展,关键是要有人才。人才靠什么?靠教育。”李泽湘指出,深圳在科创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高等教育起步晚。“高等教育需要时间来不断沉淀、不断积累和不断探索。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与深圳的科创定位不完全匹配,会带来很大压力,我希望,在现有的教育体系里能有一个‘小的缝’,使科创人才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

李泽湘正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读特新闻客户端记者采访

深圳科创学院,创新点在哪儿



从香港的家中出发,到深圳南山、坪山,再驱车赶往东莞松山湖,这恐怕是李泽湘近几年走得最多的路。这其中的忙碌,从他穿着的运动鞋和一旁鼓鼓囊囊的双肩包中便略知一二……

他究竟在忙什么?原来,是忙着寻找那道“小的缝”。

“在筹建深圳科创学院。”李泽湘告诉记者,而这将是一所全新机制的创新人才培养学院。“我希望把自己多年来在香港高校以及创业孵化道路上的经验总结起来,分享给更多有志于科技创业的年轻人。”

4月2日下午,李泽湘登上深圳市人才研修院第23期智汇大讲堂

李泽湘说,深圳科创学院的愿景是赋能年轻人以无穷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通过3-6周的科创训练营挑选学生,与大学联盟里的学校联合培养,提供一年全职全奖的学习,创建产业联盟利用产业真实场景中的问题开展项目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真实的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找走的路。


“除了创业素养的培养和产业实践,科创学院还设置了五大研究中心:智能驾驶、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能健康、柔性制造,提供前沿技术支撑,构建强大的护城河,汇聚顶级学界和产业专家。”李泽湘表示,他们将手把手指导学生进行沉浸式深度学习,从理解行业和用户,发现问题、定义产品,到设计开发自己的项目,学院提供从打样到批量生产的资源,帮忙学生把梦想一步步落地实现!

“科创学院不是一个传统的学院,而是一个各种创新创业要素的生态平台和汇聚地,们欢迎各个领域、不同企业,甚至是小学、中学都参与到科创学院的创新生态建设中来”。李泽湘说。

李泽湘正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读特新闻客户端记者采访

一个大疆和一批“大疆们”路在何方



李泽湘最为大众知晓的身份是大疆董事长,这间他和他的学生汪滔共同创造的世界领先的无人机公司是中国近年来高科技创新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

或许是看到了汪滔身上不一样的潜质。李泽湘当年毅然向汪滔抛出了绣球,破格招收他为硕士。在李泽湘的支持下,2006年汪滔与2位同学“长期旷课”来到深圳,在车公庙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仓库里创办了大疆。


“对做好一个东西,汪滔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李泽湘在专访时回忆起与汪滔的师生时光,并试图总结藏在“大疆”背后的成功密码,“再者,他能够一直坚持,经历各种挫折都没有放弃;对用户体验也有着极致的追求。”李泽湘同时认为,汪滔的成功也得益于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优良的创业环境。

创业“九死一生”,如果不是打心眼里喜欢、相信,充满激情,就不可能跨过万水千山、艰难险阻。“找到自己的兴趣,勇于去探索,不怕失败,快速迭代,积小胜为大胜。”这是采访最后,李泽湘送给 “大疆们”——广大青年创业者们的寄语。


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 甘霖 杨丽萍 李怡天 视频|深圳特区报记者 邱伟斌 李怡天 魏丹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看3月23日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创办首席教授、深圳零一学院创始人郑泉水做客深圳市人才研修院智汇讲堂的直播回放。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